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堅毅的力量——看《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安格拉・梅克爾極其注重自己的隱私,於此,凱蒂・馬頓卻能貼身觀察四年為期撰寫傳記,信任可見一斑。我喜歡全書以「人」的角度出發而非「總理」——儘管世人以此識之。梅克爾的生平似一部傳奇,父親為了傳教前往東德,從小在鐵幕之下被迫安靜地成長,投入科學以躲避高壓監控,卻在三十五歲那年親眼目睹圍牆倒塌的歷史現場,穿越「界線」,開展全新的可能。   然而圍牆倒塌並沒有讓一切水到渠成,困難重重的考驗才要開始,馬頓的註解極其精準「三重局外人——東德人、科學家、女性」。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和訕笑只是考驗的第一步,梅克爾總是保持緘默,發揮科學的精神細心考察和實證,等待機會來臨,將對手一擊倒地,不僅是對他黨的政敵,在必要時刻,梅克爾也和曾為其政治導師,卻接受非法政治獻金的基民黨主席柯爾劃清界線:發表聲明〈柯爾所作所為傷害了基民黨〉,從此扭轉了德國政局的分野,正式在基民黨當家。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背叛師門」的舉措,梅克爾卻堅定立場,展現自己忠誠的對象並非個人,而是黨的未來和民主制度。梅克爾示範了一種「局外人」的可能——不大聲捍衛自己的權益,卻以實力和權力重新掌握話語權。   梅克爾進入總理府之後,對內不僅要費心協商各黨組成聯合內閣,對外要在歐盟各國間折衝樽俎,取得彼此最大利益。在梅克爾的帶領之下,德國擺脫二戰的陰影,一躍而成歐盟最強而有力的經濟後盾,於此與美、俄、中、英等國展開長期的周旋與談判。十六年的總理生涯,需要過人的智慧及非人的耐力,而梅克爾證明了此種政治的可能性,沒有巧言令色,只有堅守的核心價值:「虔誠的私人信仰;對責任和服務的堅定信念;認為德國永遠虧欠猶太人;以科學家的精神制定精確;基於正確的決策;以及打從內心對禁錮人民的獨裁者感到厭惡(頁130)。」   信念縱然高尚,要堅守卻必然要付出代價。梅克爾的難民政策展現人道主義,凸出德國在歐洲的引領性,甚至扭轉世人對二戰德國的印象;卻也讓國內的反動力量站穩腳步,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蒸蒸日上,「人」的尊嚴與價值再度受到挑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Covid-19肆虐迄今,直至梅克爾總理任期結束,我們依舊努力與之搏鬥。   歷史的進程總是混雜交錯,全書終章引用英國小說家艾略特語(瑪麗安艾凡斯使用的男性筆名,與安格拉・梅克爾、凱蒂・馬頓均在男性掌握話語權的時代佔有一席之地,跨時空互文):「推動世界前進的重點是,不必等待完人。」動盪的時局之下,...

賣命才是生活——《許三觀賣血記》

  余華善於描摹小人物,《許三觀賣血記》自然如其名,圍繞許三觀賣血的一生。然而故事並沒有想像中的悲情或慘痛,賣血一次能賺三十五元,確切提升了許三觀的生活,而後成功討到老婆,成家立業。生活的每一次考驗,許三觀都成功靠賣血度過,每次賣完血的固定套餐,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酒要溫過。   有趣的是,本來是賣完血的營養補充,最後卻成為許三觀賣血的推動力,因為「想吃豬肝」而去賣血,然而六十多歲的身軀早失去賣血的本錢,新的血頭毫不理會許三觀的求情,嫌棄他身上死血比活血多,甚至羞辱他只有油漆工會要他的血,用作家具完工後要刷上一層的豬血。許三觀失落的走在大街上,邊走邊哭,哭到全村的人都把他的妻小叫來了,他從沒這麼傷心過。   「賣血」跟「賣汗」不一樣,「賣汗」喝點水睡個覺就補回來了,「賣血」賣的是人的氣,賣的是命,許三觀一生都在「賣命」,臨老居然被否定了「賣命」的資格,對他是一個根本性的打擊。當然家人並不明白這種否定,尤其三個兒子趕來發現父親是因為想吃豬肝而去賣血都覺得丟人現眼,只有妻子明白許三觀的苦,好聲好氣地哄著,拿錢叫了三盤豬肝給許三觀。   看似滑稽的故事橋段,折射著生命意義的虛無,目的與結果有時並不存在,我們只能且戰且走。考驗來臨時鼓起勇氣「賣血」,顫抖著撐過這一局,獻出最熱烈的自己與命運博弈;而當我們枯槁乾瘦,無法「賣血」時,至少也要想著一盤豬肝,過生活。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由季竺怡提供)

《洛克伍德靈異偵探社01尖叫的階梯》——冒險吧,少年少女!以銀劍刺向黑暗!

  自古以來,總有鬼魂之說,靈異現象繪聲繪影,是茶餘飯後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若異世界的「訪客」因不明原因增加,接觸變得比想像中更危險,那可就麻煩大了。這便是《洛克伍德靈異偵探社》的背景。原因不明的「靈擾爆發」之後,靈異災害逐步擴散到全國,鬧鬼像是有傳染性,不同型態的鬼魂潛伏各地。   鬼魂顯影的形式多變,依特徵、常見所在地與危險性有不同分類,範疇底下也有不同的子項。總的來說,第一型的訪客十分常見,它們維持人類的形象,大多類似NPC(非玩家角色),有固定的行為模式,但對生者視而不見。第二型則很危險,能察覺生者,甚至想造成傷害。第三型罕見,據說它能和生者溝通。鬼魂有多危險呢?小心,若慘遭鬼魂碰觸,將整個人膨脹、發藍,痛苦萬分地死去。   危險的情況多到需要分類對應,知識系統與官方管理單位逐步建立;鹽、銀與鐵製品可以驅鬼,專門生產相關武器與製品的公司也應運而生;對付鬼魂的事務所順理成章地陸續成立,彼此競爭更是相當激烈。然而擁有「天賦」——以感官探知鬼魂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技能,將隨著成長逐漸消退,能保持能力的成人很少。事務所的主要現場人員很合理的都是小孩,而一般的情況下會有成人監督員隨行。   「洛克伍德靈異偵探社」的奇特之處就在於此:社長與兩名社員都未成年,社內也沒有監督員。也就是說,獨立作業、沒有成人監管,可能會使用銀劍、鐵鍊或燃燒彈。與此同時,堅守吃餅乾的規則,輪到的時候每人只能拿一片。可以想見,任務極為嚴峻,調查員的言行舉止則稚氣未脫,也因此成為了事件與情節的合理觸發要素。   身任偵探社社長的洛克伍德,背景相當神秘,繼承了一棟裝滿古怪而異國風情的儀式物品或道具的公寓,有閣樓和地下室。他能力是能夠察覺「死亡光輝」,高而瘦削,有刻意展現的迷人笑容。疏離的胖男孩喬治負責基本的案件調查,天賦較不機敏,粗魯貪吃,一頭亂髮,戴著污損而經常反光的眼鏡。還有小說主要的敘事者露西,靈聽敏銳,背負不幸過往,加入此事務所,勉力想混口飯吃。   孩童、青少年要對付的不僅僅是駭人的鬼魂。那幽靈,承擔了抑鬱的歷史與冗長的悲傷,不管是驟然離世的愕然、懷抱遺憾或仇恨。死去,意味不再能以活生生的軀體做出任何實質的回應或改變,被拋向永恆失落,受無盡寒冷折磨,被困縛於深深的懊悔。無以名之的恐懼觸發令人癱瘓的慌張,不能直觀解釋的種種複雜的生命困境有了形象,具象化了全然迷失的感受。如花盛開的年紀,銀...

恰到好處的粉紅泡泡——《偷偷藏不住》

  《偷偷藏不住》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以女主角桑稚(趙露思飾)青澀的年少暗戀展開,敘述與男主角段嘉許(陳哲遠飾)從「兄妹」轉變為「情人」的故事。簡單的故事線卻因配角恰到好處的交織豐厚角色飽滿度,與演員細膩的演繹而有了實感。   趙露思的演技將少女的種種樣貌表現得很靈透,暗戀的人總是千迴百轉,對方的一個眼神與與動作都能在心中掀起波瀾。五歲的年齡差在愛情裡並不算什麼,但在成年與未成年之間就是一條鴻溝,小桑稚藉由虛構的網戀對象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可我會長大的。」「那就等你長大之後再說。」「我長大了,他就會喜歡別人的。」委屈與不自信是兩人關係的基調,卻也讓後續的成長、轉變與理解顯得更為動人。   故事前期彰顯男女主角相處的細膩轉變,陳哲遠的眼神變化(直視對方的時間)與聆聽的表情,牽手的細節(抓住手腕到牽住手)等都是讓觀眾少女心噴發的精準操作,藉由這些片段投入故事的走向。更討喜的是,女主角並非刻板的嬌弱任性小公主,從小受到的疼愛與呵護,更讓她成為一個懂得愛,願意付出愛的人。男主角的人生課題艱難,父親酒駕肇逃還自殺未遂成了植物人,讓兒子背負龐大的債務和「殺人犯兒子」的強烈罪惡感,家庭處境同時給了段嘉許責任和能力;也給了他不值得被愛的自我否定。而桑稚的勇敢與愛,讓一切的幸福成為可能。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是一個人最真摯的告白,「家」的樣貌多變,最重要的是能成為心安放所在。「一輩子,一個人」的承諾很長,藏不住的愛或許更值得珍藏,放在心上呵護豢養,一起走到遠方。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Netflix)

東野圭吾《新參者》——善良的意圖與行動才能真正解放一個個苦澀的心靈

  說到東野圭吾,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歡小說《解憂雜貨店》。生活裡遇到的煩惱,因難以解釋的巧合與限定時間的魔法,看似超乎常理才得以彌補遺憾、改變命運,然而故事樞紐「信件交流」不過是凸顯了人際之間相處的需求,像是傾吐的需求、得到回音的渴望。劇情的開展也暗示了對話要成立,要能理解彼此,不能缺少了聆聽與適切的表達。這樣看來,東野圭吾筆下故事實未超乎常情,甚至更為專注滿足人際交往的情感條件,表現了作家對人的好奇心。   這份好奇心,也是我讀東野圭吾的小說特別喜歡的部分。此外,儘管生命裡必然有些遺憾無法彌補,宿命終有其哀傷的感染力,作家卻總是不放棄在有限的條件下展現微光與力量的可能,讓作品不僅滿足讀者的閱讀樂趣,也帶來溫暖。《新參者》就是一部這樣的小說。   推理小說《新參者》屬於「加賀恭一郎」系列,刑警加賀被譽為擁有「獵犬的目光」,讚美他具有犀利的頭腦、敏銳的觀察力,能洞察事理。此小說以日本橋人形町為背景,兇案發生在小傳馬町,但主要舞台應可說是在人形町站前的街道甘酒橫丁附近。甘酒橫丁是商店街,多見歷史悠久的老店家,保留了江戶時代的風情。《新參者》的九個章節,幾乎每一個章節名稱都與一間店、一位人物有關(只有第四章是「鐘表店的狗」);「新參者」指的是新來的人,既是指受害者三井峰子,也是指最近才被調到本地警署的加賀刑警。從書名,到章節標題的設計,都能強烈感受到對人的存在的重視。   推理小說的起點是「死亡」,環繞死亡的兇手、動機、兇器、犯案方式與場景,常讓人以為死亡本身就是推進故事的動力來源,解開死亡謎團就是意義的全部。《新參者》的敘事方式提供了閱讀推理小說的另一種角度,當讀者跟隨著加賀的腳步,穿梭於巷弄之間,聆聽刑警與每一位關係人的談話,漸漸拼湊了峰子小姐的面貌、活著的時光,會看見她的願望與難題,為她被剝奪了機會而唏噓不已,卻也會因為她的真誠與掙扎而有了共鳴。   死亡是時間的裂縫,也是案件關係人心上的創傷,在加賀眼中,不僅是被剝奪了新生的願望與解決難關的機會的峰子小姐是受害者,因事件而心靈受傷的人也都是被害者。   死亡已經無法修補,但還活著的人的心可以得到治療或解脫。加賀穿梭在章節與店家之間,關注其他刑警或許不很在意的枝微末節、不見得與案情直接相關的問題,均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找到答案。加賀所收集相關的訊息,自然最終能導向破解案件,然而他運用四兩撥千斤的談話,不著痕跡的讓各個案件關...

真的還有很多需要加強——《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劇情非常簡單,講述黑道老大泰哥(春風飾)一次被人追殺時躲進理髮院,因為洗頭小妹阿芬(宋芸樺飾)的聲東擊西保下一命,而後展開二人的戀愛故事。   然而說是戀愛故事,整部作品卻沒有情感鋪陳的著力,表演流於膚淺,泰哥與阿芬的交往與分離都沒有說服力,一切的轉折都像是時間軸上的設定,生硬地被推往下一步。更糟的是,劇中對於女性毫無尊重,儘管我們已知九把刀慣用一廂情願的「熱血」男孩追愛設定,但前作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月老》至少還有真心,而《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的台詞粗鄙甚至下流,不僅貶損女性,也將廣大的男性刻板化庸俗化,是一次令人不快的觀影體驗。與台灣#MeToo運動相對照,九把刀的作品彷彿陷入他自己建構的「平行時空」,愈活愈退後。   此外,黑道與棒球兩條敘事線也發揮得不好,雖有許多熟面孔客串,演員的表現也恰如其分,但劇情薄弱讓所有的「兄弟」都像是在扮家家酒走過場,刻意的呼應如靈堂裡一大罐斷指(柯震東執導,九把刀編劇《黑的教育》中的重要象徵,令人畏懼的力量)並無為其增色,反而處處是尷尬,把原本的象徵淺薄化。最後在澡堂之中的殺戮,無論是速度、狠勁、壓迫性、甚至是悲壯都不到位,反而像是一場鬧劇,不知所云,結尾也就難引人共鳴。   總體而論,《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是部失敗的作品,然而導演與演員的知名度還是讓此作短暫地登上了串流平台的首位。於此,無論是題材還是敘事手法,更希望這些有影響力的人能多方嘗試,不再大量複製曾經的創作元素,熟面孔未必不能碰撞出新火花,但絕對需要更多的努力。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麻吉砥加電影)

《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生命很難但我們總是可以選擇祝福風中的種子

  剛開始,我是被書名《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所吸引了,自忖若在黑暗之中試圖往高處走,那似乎不僅是描述可觀測行動的方式,也可能與理想實現的困難有關,那麼究竟會有什麼故事呢。此外,在一片棕紅、墨綠,或亮面,或有大型字體標示,幾乎可說是爭奇鬥豔的書封之間,這本書卻是相對低調,在喧嘩的科幻小說區靜靜等待。挖寶的驚喜,應也是實體書店才能相遇的幸福之一吧。   《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故事開端於死亡,隨著敘事開展,我漸漸了解了裝幀的暗示,而當我終於讀完每個篇章,串連起故事宇宙,也為作者紅杉・永松的巧思所折服。   西伯利亞的永凍層因全球暖化逐漸解凍,露出了史前的猛瑪象殘骸,「行星生存國際基金會」在西伯利亞成立研究基地,基地的研究人員尋獲了一具有三萬年歷史的屍骸。研究人員進行了研究程序所必要的初步封鎖,然而一如冰層融化無法阻止,行星的宿命已經啟動:封存於永凍層的病毒和細菌,將會隨著融冰進入海洋,世界會天翻地覆。   這是啟動這本小說的設定,重要的情節與事理邏輯來源,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小說並未被面對巨大末日危機所必然伴隨的「存續的焦慮感」所俘虜。發現遠古屍身的研究員克萊拉・宮城,對地球的危機念茲在茲,欲以行動拯救世界,故事一開始她卻早已因墜落事故而身亡。小說的寫作方式,既避開了科幻小說的大量術語,也不循英雄主義的途徑開展。每一個章節,反倒都像是一個精美的短篇,注入了小人物生命的活力。   當病毒的作用讓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不是要前往喪禮,就是正要從喪禮離開。死亡摧毀了習慣的世界,但也馬上成為有利可圖的資源,甚至發展了一套經濟邏輯。兒童樂園「歡笑之城」,實際是安樂死示範園區;「輓歌大旅店」提供葬儀與火化服務,輓歌旅店也複合銀行功能,眾人以「喪慟加密貨幣」來交易。生命有其韌性,然而促成這些服務的背後動機,卻也是在死亡蔓延的年代,為了解決內心的斷裂感,亟待創造新的儀式來推遲死亡帶來的衝擊,或勉力滿足延遲遺忘的需求。   我想,〈穿過記憶花園〉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章。在黑暗而不辨方位的世界裡,個體不知從何而來,也不曉得將去何方。作者構思了一個相當奇特的中陰之界的形式。此處的自我認知由記憶與眷戀投射而成,那些珍貴的時光以光球的形式令人繾綣不已。圓形球體裡的影像猶如世界的快照,一方面,展現了記憶定義我們是誰的作用,另一方面,當我們能穿過他人的記憶、他人的故事,理解...

所有的相聚與分離,或許都是受到命運的牽引——《FIRST LOVE 初戀》

  劇如其名,發想自宇多田光的名曲〈First Love〉,講述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故事。整部戲氛圍營造極佳,將日劇獨有的戀愛風格,彬彬有禮的語言與堅持到底的拚勁既矛盾又平衡地展現出來,彷彿讓我們掉進了時空的魔法,一起陷入這個既甜蜜又苦澀的初戀。   我喜歡男女主角高中時期青澀真摯的戀愛過程,生澀地問道:「你最喜歡吃什麼?」表明心跡,約會時傻氣地在沙灘上畫上無數個零,說道:「遇到靈魂伴侶的機率是六十億分之一」,兩人站在分子的位置,成為那個「一」。或是遠距離時男主角晴道訴說著部隊的生活像地獄一樣,總被時間追著跑,女主角也英一句:「好像奧特曼喔!」就讓晴道開心到捨不得掛電話,最後部隊集合遲到,全隊被連坐交互蹲跳一百下,晴道也甘之如飴。這些看似「不符合成本」的全心投入,正是不計代價、義無反顧去愛的證明。晴道與也英的愛情令人陶醉,不僅因為他們的純真與浪漫閃閃動人,更是因為那股傻勁與衝勁,召喚了我們自己青春的痕跡。   然而僅有青春的愛戀不足以撐起整個故事,成年後的男女主角保有其個性中的真摯與溫柔,才是將故事持續推動的原因。晴道任職保全,卻不像同事公事公辦的態度,偷偷地告訴獨自來練舞的少女自己值班的時間,讓對方可以不用到處被驅趕、自在地練舞,年少的純真特質從未遠去,也鋪陳與也英後續的相遇。   而也英高中時,為了想與晴道的妹妹優雨聊天,自己偷偷練習了手語,不僅撫平優雨的不安與焦躁,更拉近了所有人的心。成年之後,儘管生活充滿不如意,也英依舊保有這樣良善的個性。對於毫無自信卻暗戀自己的同事旺太郎,也英始終溫柔以待。一次因太期待與自己的保齡球之約,練習到肌腱發炎,尷尬又羞愧地細數過往臨陣失敗的案例,痛哭訴說自己總是走霉運、註定一事無成的時刻,也英笑著回應道:「我們來玩說反話的遊戲吧!」接著衝進大雨中吶喊:「我最喜歡淋著這樣的大雨,讓我覺得全身都被洗滌了!」鼓舞的眼神看著旺太郎,直至旺太郎終於踏出步伐,喊著:「在便利店偷我傘的人,能讓你沒淋到雨,真是太棒了!」兩個不那麼幸運的人,一起用反話來大聲「讚頌」,溫柔讓一切爛事生出了力量。   劇中時常討論命運與奇蹟,熱戀時感受到荒謬的奇蹟;失意時沮喪地說道:「邂逅不過是巧合,我不相信命運。」而所謂命運並沒有所謂的至理,看向世界的眼光,成為了世界的真正模樣。星星的比喻十分動人,「看星光就像看再也不存在的過去一樣。」「那樣的話星光就顯得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