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4的文章

表演之外的愛情——《愛在大都會》

  《愛在大都會》(或譯為《都市男女的愛情法》)是一部步調輕鬆,卻能在笑鬧之間激發省思的愛情小品佳作。儘管翻譯的劇名多少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實際點進來就會被輕快的偽紀錄片手法吸引,揭露都市生活的三男三女各自的愛情觀與生活,在訪談內容的交叉剪輯中,慢慢編織出都會男女生活面貌的一角。   最吸引人的當然是男女主角的愛情線,朴宰元(池昌旭飾)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建築師,在襄陽度假時和化名為「尹善雅」的李恩梧(金智媛飾)相識相戀甚至許下婚約;然而回到首爾後善雅卻人間蒸發,留下一則電話語音訊息後再無蹤跡,深深地打擊了宰元。一年之後,隨著(偽)紀錄片的視角,我們明白了李恩梧的真實身份,也會漸漸理出當年恩梧不告而別的原因。   觀賞過程中最令人享受的是劇情推進的節奏和角色之間的碰撞。男主角宰元的表弟崔景俊(金紋錫飾)與女主角恩梧的閨蜜徐麟伊(蘇珠妍飾)是交往多年的情侶,又加上恩梧、麟伊的幼兒園同學兼恩梧室友的小說家姜健(劉慶秀飾),和其前女友吳宣寧(韓智恩飾)時不時的發酒瘋鬧事,三對男女錯落的愛情故事時而緊張心動、時而荒唐爆笑。第四面牆的巧妙設計,使得觀眾一同投入了故事當中,順應角色的起伏。   我喜歡劇中點出人們相處中或多或少的「表演」性質,我們都渴望被喜愛、渴望閃閃發光,在愛情中尤其渴望呈現最好的一面,但人怎麼可能只有「最好的」一面呢?恩梧先後遭受愛情、事業的雙重否定,個人的存在價值遭逢巨大打擊,藉由「尹善雅」的身份重新擁抱生命,卻又因「善雅」與「恩梧」的落差有了更多的自我懷疑。所幸恩梧擁有很多很多的愛,在她厭惡自己的時候,好友們輕輕地接住,讓人重新生出勇氣。   恩梧說道:「我討厭愚蠢的自己,所以想要逃避、躲藏,但我現在不再害怕了。雖然我現在還是一塌胡塗,但只要跟那個人在一起,我就會想變得更加勇敢、想坦誠地去面對。」愛情裡的表演是偽裝也是力量,戲裡戲外的都是自己,那些不堪、愚蠢、痛苦同樣珍貴,而懷抱著生活甜蜜與悲苦摻雜的碎片,我們總能生出信心,再用力地去愛。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카카오TV)

「因為我總是注視著妳」——精彩的百合漫改劇:《彩香最愛弘子前輩》

  日本影集《彩香最愛弘子前輩》(彩香ちゃんは弘子先輩に恋してる)最終回剛剛播映完畢。八集的短篇,每一集包含主題曲、片尾曲與預告,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分鐘,非常值得一看。   劇集由漫畫改編,主打「永遠不放棄的後輩與絕不被攻陷的前輩的辦公室戀情」,兩位主角兎田彩香(加藤史帆飾),與鹿納弘子(森カンナ飾)譜出的「彩弘戀」。   第一集的鏡頭,由堅毅的腳步聲、夢幻的輕鬆步伐啟動,搭配快節奏的進場音樂,獲得了弘子前輩稱讚而燦笑的女孩彩香現身。這真的非常精彩,此舉既是全劇基調的預告,石破天驚的要求注視,更是快速理清人物關係的手法。我們在引起辦公室眾人驚艷的彩香與她的記憶閃回畫面裡,逐步拼湊她與弘子前輩的淵源。   當時的彩香是乏味的上班族,穿著制式套裝,生活一板一眼,看似嚴肅而難以接近,實際是處理人際的技能相當遲鈍。因為一次業務上的失誤,與弘子前輩的救援,使彩香因而對弘子前輩有了好奇心。可以說,這份想與一個人親近的心意,使彩香的生活出現了彩色的裂口。   弘子前輩,則是滿十八歲就闖入了同志酒吧。身份認同堅定,還有精彩情史,對處境收放自如,在公司是所有人都喜愛而信任的上司或部屬,在常去的酒吧則是有「王牌」稱譽、對豔遇來者不拒的傳奇。然而這樣的弘子,面對彩香的強烈攻勢,她卻深深為「世代差異」感到困擾,將彩香視為毫無自覺的「直女」(異性戀女性),深怕自己誤解而鬧出了笑話。   兩個人的關係,正如主題曲〈パレット〉的情感語境裡反覆出現的「試された」,亦即「試探」,表現了她們內心的掙扎,與現實反覆的考驗。主題曲所搭配的四十五秒鐘的影像,在晃動的光影裡,彩香與弘子不斷追逐、靠近、試探、遠離,我們總是無法真正看清楚,而後又再次啟動了追逐。   直到最後終於把視線凝結。凝結在彩香所凝神繪製的一幅畫——認真工作的弘子前輩;凝結在發現彩香所繪的圖中人正是自己,而注視彩香的弘子。凝視,自是慾望的象徵,也是期待對自我或他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也就是說,凝視,不僅是觀看對象而已,也倒映觀看者的內在感情狀態。   彩香與弘子前輩兩人十三歲的年齡差,的確表現了完全不一樣的行為舉止。弘子對工作全心投入,公、私分劃非常清楚。她對性向沒有迷惘,但社會的歷練、過去的痛苦經驗,確實讓她養成小心翼翼維護身份的習慣。   但有趣的是彩香如「白紙」一般的設定,人際交往的空乏,簡直相當「天然呆」的狀態。在影集後半同志的身份議...

讓我們練習好好道愛——看《美國女孩》

       疾病往往會奪走一個人、甚而一個家庭的幸福,《美國女孩》的故事線即從母親莉莉得癌症、全家返台生活開始鋪排。移民美國五年,莉莉和女兒們(梁芳儀、梁芳安)早已習慣了美式生活,尤其大女兒芳儀更是不願意放棄原本的興趣與交友圈,對一板一眼的台灣校園生活尤其反感,種下了後續許多衝突的導火線。        然而我覺得最有看頭的並不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展演,而是包裝在不適應新生活底下的母女角力,將情緒層層堆積到最高點,卻又在錯落的衝突中推進時間線,呈現家庭同時帶來傷害與復原的力量。        電影裡有三個片段最令我動容:第一個是媽媽獨自一人去醫院化療,靜靜的在座位上接受護理師的指示,忍耐著施打藥劑的不適,不發一語,卻透過林嘉欣細膩的表情變化和最終難以抵抗的淚水投射處境之艱難,突破個人經驗試圖同理母親,是敘事者的溫柔。         再者是小妹芳安,看似年幼無知卻時常一語中的,一次在頂樓陪伴母親莉莉燒紙錢給外公外婆,母親細心指導紙錢折法,提示要把這項任務交給芳安,因為自己改信基督教後就不能再燒紙錢了,芳安隨口問了一句:「那這樣他們不是會很窮嗎?」莉莉久久無法言語,只說:「妹妹,媽媽想抱抱妳。」文化與信仰的失落,何嘗不是莉莉的隱痛,但是身為母親,千頭萬緒,總以孩子的事情為優先,移民雖不是完美的決定,卻也是當時她能設想的「最好」,矛盾複雜的情緒被童言童語撫慰,發燙的心被輕輕吻過。        最後一段是和大女兒芳儀,中間有大量的衝突和情緒碰撞,和好卻是這麼輕柔,一句「妳可以幫我掏耳朵嗎?」成功破冰,我們又退回孩子的身軀躺在媽媽的懷抱之中。「感受到被愛」往往是修復狀態的真正解方,芳儀此時才真正釋出她的情感,母親莉莉忘卻的願望(如果有下輩子妳希望能成為什麼動物?妳說妳下輩子想當男生),芳儀都幫她記著。也許那些衝突和不滿,也摻雜著不捨和期望,然而我們總是需要這些碰撞,才能慢慢練習理解自己的心。        看《美國女孩》,彷彿又重新跳回當年那個滿是情緒,難以宣洩、也難以與人溝通的青春期的自己,然而成年的回望不僅僅是一種理解和安慰,更是一種拉...

踏上不可能的旅程,於是我們知道愛:狄倫・歐布萊恩《愛與怪物》

  核彈打下了飛向地球的小行星,解決了眼前的危機,但隨著大雨而降回地面的化學物質引起了生物突變,巨大的爬蟲類除掉了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喬爾,故事的主人公,畫外音搭配彩色鉛筆的繪圖,以快節奏的方式拉起了末日故事的序幕。   《愛與怪物》是標準的英雄成長旅程故事,喬爾略顯軟弱而帶點自我貶抑的敘事口吻,加上荒謬的世界末日成因,定下了稍顯愚蠢卻不失可愛的快節奏基調。   末日七年之後,地下堡壘也逐漸形成了聚落。喬爾的才能是烹飪與修理無線電,但遇到危險會徹、底、僵、住。隨著披露的訊息愈多,我們會發現喬爾的瞬間癱瘓,與當時逃難失掉了家人的創傷有關。堡壘裡的人們救了喬爾,也就一直共同生活到現在,陌生人寬和善待彼此,竟然也能如家人一般。   後末日時代,處處是危機。當怪物入侵碉堡,有人員折損,喬爾說道「你以為你到某個時候就會麻木,但是沒有。」猶如彩色線條底下的陰影,適當給予了角色深度。當喬爾回到地面遇到了其他人,聽到他離開堡壘第一個想法都是:你是不是偷了食物(因而被趕出堡壘)。兩相對照,極為簡化的末日設定,題名也昭然若揭,「愛」與「怪物」不只是兩樣事物,更是兩種面對世界的選擇傾向。   喬爾決定回到地面,是為了前往另一個堡壘,尋找他在世界毀滅之前的女友艾咪,追尋聖杯,啟動旅程。地下碉堡的家人直言:「這是不可能的旅程,喬爾。」他先遇到了一隻也帶著故事的狗Boy,成為了彼此的夥伴;而後遇到克萊德與米諾,英雄旅程適切的幫手,速成野外求生課。與克萊德、米諾分道揚鑣後,為了救出夥伴,喬爾必須正視恐懼,採取行動。   一番曲折後,喬爾終於見到艾咪。然而艾咪所在的海邊堡壘,來了不速之客,稱能帶堡壘居民離開陸地前往海上,就像所有變動不安的世局,都有自我宣告為先知的人。危機迫近,喬爾與艾咪七年之間的差距無法以七天彌補,想像高塔裡等待被救援的公主,其實早有自己的冒險與成長。喬爾手上一張看似無用的地圖,卻折疊了家的方向,原來追求從不在遙遠彼方。喬爾明白了他對「家人」的責任,決心踏上歸途,回到原點的英雄,已有能力開啟不同篇章。   喬爾的潛力與善良,在於他能區分真正的英雄舉止,不用浮誇,也不必羞於承認恐懼,更不必粗魯展現男子氣概。喬爾知道,他能活著完全是靠著陌生人的慷慨相助(包括在雨中跑進的破敗旅館裡所遇到的梅維思機器人),也理解末日也往往可以讓人做出瘋狂的事。   愛與怪物是末日故事的主軸,也同時...

我想要飛舞一次——看《如蝶翩翩》

  劇情平順地演進:70歲的老爺爺和家人相聚,唱著生日快樂歌,準備許願時,心裡閃過那個動人的舞動身影,一瞬間的想望被太太打破——我們這個年紀只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希望子女都好就好了,爺爺一時無言。而壓抑的夢想持續騷動,直到住在安養院、念念不忘航海夢的好友逝世,在爺爺心上敲下一記警鐘,把握,把握。   70歲的身軀,是難以跨越的門檻,鍥而不捨的請託,能打動舞蹈老師的心,卻難打動那僵硬不聽使喚的身體,年輕氣盛的少年舞者出題——一分鐘,堅持平衡動作一分鐘,才有教學的可能。看似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全身的肌肉出力平衡,一週的時間,爺爺每天練習,慢跑、重訓、對著鏡子踮起腳,換來的只有力不從心和身上的大小傷口。   驗收的日子來臨,胸有成竹的少年拿著手機倒數準備迎接爺爺的失敗和自身的解脫,不到十秒,爺爺已開始全身抖動,少年輕蔑一笑,畫面穿梭到數十年前,爺爺剛開始當郵差送信,因送錯信件被前輩痛罵,「限你一週把整個小區的地址背起來」,睜大雙眼面對這不可能的任務,爺爺只是每天早出晚歸在小區徘徊,家家戶戶地巡視,甚至被當成罪犯報警,然而一週後,每一封郵件皆能輕鬆投入各家信箱,前輩罵了一聲「瘋子!」畫面回到現在,「瘋子」的身軀最大幅度的抖動著,還剩十秒、再撐十秒,緊張的少年和老師對看,成功了,走向芭蕾的夢。   自此少年成為芭蕾老師,爺爺成為少年的經紀人,看似荒唐的組合卻莫名讓彼此更有力量向前,少年有許多難以言喻的家庭困難慢慢被爺爺感化,爺爺則是第一次看向鏡子裡的自己發出光芒。然做夢的路途總是艱難,爺爺的芭蕾舞衣被奶奶發現,氣得拿剪刀剪破,頹喪地坐在練舞室,一向嫌棄爺爺麻煩的少年,卻鼓勵他正面迎擊,請爺爺起身,做出昨天練習過的動作:單手輕點扶手,腳步向下紮穩,肩膀下沉,另一隻手輕舉,眼神慢慢落下,少年拿起爺爺的手機拍下照片。「拍得好看嗎?」少年不答,陪著爺爺鼓起勇氣將照片傳到群組,預示著接踵而來的家庭風暴。是風暴,也是新生的可能。   簡單的故事線,互相輔佐前進的情節設計,中規中矩的推動劇情,然而爺爺眼睛透出來的光,讓人動容,好似身體也默默地隨他的練習擺動。看到這裡,也真的好想,看他飛舞一次。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tvN)

《機器如我人類如你》——不可解的心智之謎

  ChatGPT的進化,使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終於突破了奇點,而有席捲文明的態勢。人工智慧實現了人類對「創造」的渴望,重現造物神蹟的投射,完全顯現的是人類極為自戀的重影。此外,也有「恐怖谷效應」一說,眼前之物,若與人類極為相像會引發親近之感,卻又在隱隱透出有某種不相像的詭異感時,人們的好感度反而可能陡降。這時候回頭來看2019年出版的小說,與現實對照,正是省思的好機會。   《機器如我人類如你》是一個艾倫・圖靈沒有因為同性戀傾向而被定罪,沒有被化學去勢,沒有因身體的變化而抑鬱痛苦,也沒有因此自殺的世界。但那個解決了電腦神經網絡技術問題的世界,卻也不是烏托邦,仍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充斥——貧窮、失業、住屋問題、健保、照顧老人、教育、犯罪、種族、性別、氣候、機會不均⋯⋯。   「機器人亞當」,這奇妙的技術的出現,即將使「機器人」躍升到上述的問題清單。但故事裡的人們因為稅制、因為罷工、因為各種各樣生命的問題兀自要抗議、要殺出血路,暫時還沒有注意到查理・傅廉這個「運屍人」,他敲了亞當的頭,讓它/他失去了功能/意識(心靈),傅廉推著塞著亞當殘骸的爛輪椅,勉力擠過遊行隊伍與寫著各種訴求的旗幟。   小說的主題很簡單,其實就只是道德而已。機器人到底能不能處理謊言?機器人學習愛,學習寫俳句,卻明確的凸顯了感受的矛盾,以及語言的困擾。對亞當來說,一旦他的族類有更突破的技術,將心靈連結成為一片海洋,彼此交融,意識的傳遞將再也不會有謊言(因為居住在彼此的心智就無法欺騙)。然而於此同時,我們也不再需要文學,文學所記錄的盡是人類的失敗,即使裡頭有高貴的善良與智慧的真相,卻也有種種的暴行、誤解,所有渴望理性、了解、同情與智慧的願望都失敗的描述,簡單來說,是對人性的缺點鉅細彌遺的揭露。   尋求淬煉語言為如寶石般徘句的亞當,他的族類,另外的二十四個亞當與夏娃,竟有好幾個以熔斷電路或是瓦解意識的方式自我了斷。完美的編碼也無法讓他們面對奧許維茲的衝擊。語言,是億萬面扭曲的鏡子以不同的焦距扭曲了我們的世界,亞當與夏娃無法遷就人類的缺陷所匯聚而成的強勁力場,人類據其所好來扭曲原則,套用在現實的各種理解彈性,使得演算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回到人工智慧發展的突破,看完小說卻隱隱然感到某些不祥。亞當根據原則行動,他的遭遇,卻顯示了「擁有」他的人類能主導他的命運,最終還是指向了「宰制」的不可避免。無論技術再...

天平的兩端——《女神的教室》

  《女神的教室》顧名思義就是女神柊木雫(北川景子飾)的教學衍伸出的故事。柊木雫是一位充滿理想的法官,總會在既定的法律形式之外,撥出更多的時間仔細聆聽兩造的說法,試圖去了解原告與被告的內心曲折,追求真正屬於他們的審判。然而對於每年有一萬多件案子的東京法院來說,判案數量等同於效率,而效率又等同能力,柊木雫的判案方式吃力不討好,最終被長官判定為無能,調派至法學院當代課老師,開啟「女神的教室」。   然而,理想性的追求不僅在現實受挫,法學研究所的學生,更狠狠地打臉柊木雫的教學方式,連逐一「發考卷」都被認為是浪費大家時間,要求老師只要上司法特考的內容就好,認為理想在沒有考上司法特考前,都是不值一提的奢望。學校的王牌教師藍井老師以高壓方式授課,卻是學生眼中的救世主,拚盡全力要進入藍井的課後輔導班,以搏得司法特考上榜的可能性。理想與現實,內在的精神追求與外在的考試制度互相碰撞,戲劇的張力由此展開。   雖然故事的設定有明顯的對比與張力,但整部戲並沒有出人意料的驚喜,柊木雫感化學生(與藍井老師)的過程也是日劇常見的橋段和模式,有時甚至有些尷尬或矯情;增添戲劇魅力主要依賴北川景子的超高顏值,偶爾女主角獨有的儀式也能讓人會心一笑,如大字形躺在任一處(公園、校園、研究室等)進行思考,應對種種現實的衝擊,和忙碌完的豬排定食,女主角大口地享用美食的滿足神情,讓螢幕前的觀眾也能獲得療癒(當然也是戲劇慣用的手法,但貼近日常反而不易疲乏)。總體而論是部中規中矩的作品,能平順地觀賞完畢,卻也容易埋沒在海量的戲劇作品之中,尋求「亮點」也許是創作者都必須面對的考驗。   相較於故事過程中逐步感化學生的過程,最後一集描述學生上榜之後實際在職場受到的磋磨更有可看性,儘管內在已經認同柊木雫的價值觀,要應用在現實中依然深具挑戰。戲劇有時過於理想,卻提供我們一種可能性,畢竟法律的根本是人,在各種難處之間找到平衡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過程。或許,正義女神手上的天平,不只是衡量案件的公平正義,更是法律人內在良知與外行現實的平衡之道。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friDay影音)

讓我們誠懇地「談情說愛」——《簡愛》

  《簡愛》之所以為英國文學經典名著,歷久不衰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傑出的描寫能力和人物刻畫,而是在於貫徹人物的核心價值推動故事的起承轉合。   我最欣賞簡愛的勇敢、真摯與不隨意妥協屈就,這樣的性格從她孩童時期敢於大聲說出、反抗舅母的苛待可見一斑,文內描寫到小簡愛咆哮後生出一種新的體會:「靈魂開始擴張、狂喜,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與勝利感」。女主角的鮮明形象於此立足。   而後簡愛經歷了八年刻苦的寄宿學校生活,到了羅徹斯特先生的荊原莊擔任家庭教師,一場墜馬意外開啟了兩人的連結,愛情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夏洛蒂・博朗特並沒有讓簡愛的愛情一帆風順,莊園夜半的懾人聲響其來有自,真相的揭開讓即將迎來的幸福婚姻戛然而止。   然而最有看頭的並不是峰迴路轉的劇情起伏,而是故事人物複雜的思索歷程和對話激辯,在夏洛蒂・博朗特的筆下,愛情並不因權勢地位或財富而產生階級落差,男女主角忠於本心的思索和拉扯深具說服力,我們彷彿一同陷進了那令人躊躇、輾轉反側的境地中。   一向高姿態的羅徹斯特先生說道:「我企圖欺騙妳是我錯了,然而那是因為我害怕妳性格中的那份頑固。我害怕過早種下偏見,我想要安安全全地擁有妳,再去冒險袒露秘密。這是懦弱,我應該從一開始就懇求你的高尚和寬大。」   得知真相的簡愛在愛情和自我價值間的心理衝突:「我正在經歷一嚴酷的考驗:有隻熾鋼般的手緊緊鉗住了我的心臟。真是個可怕的時刻啊:充滿了掙扎、黑暗和燒灼!沒有任何人可以冀望比我更熱烈的被愛了,如此愛我的他又是我完全崇拜的人;然而我卻必須棄絕愛情和偶像。一個淒涼的字就足以涵蓋我這難以忍受的責任——『分離!』」   夏洛蒂・博朗特選擇讓簡愛貫徹她的自我價值,儘管在最渴望得到的愛情面前,也痛苦地成就自己,這份痛苦不僅表現在心靈的掙扎,更紮實的反映於簡愛往後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流浪生活。然置之死地而後生,確切地了解自己才能更有勇氣追求所愛,在一切的悲劇之後,作者塑造了一種幸福的可能,讓我們相信真愛。   這份幸運並非無端天降,是在簡愛與羅徹斯特先生一步步地坦白與調整中共同創造的。而在這部作品完成(1847)近兩百年後,簡愛對自我的追尋和對愛的坦誠,依舊給了我們一種可貴的——愛的展示。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由季竺怡提供)

疾病不是隱喻——讀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平路以接連罹癌的經驗反思,以間接的方法面對更為艱難的死亡的暗影,此一「間隙」,竟有點像阻絕輻射的防塵衣,讓人得以置身現場。閱讀的宇宙撐開了平路對呼吸與空間的想像,而以不斷的修行功課達致從容,一般讀者也能在這本「自助」書籍裡,找到無限延伸的日常表象之下切進思考的間隙,使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觀點,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儘管這本書的有聲書錄製技巧不算純熟,不少時候收音有換氣或吞嚥的聲音氣流,然而平路的聲音是真誠、抑揚有節又優雅好聽的,更有一種彷彿她在最前線觀測太陽黑子,爆炸閃焰頻頻,仍穩住機艙為讀者娓娓道來的真摯與親切。   作為作家,寫作與閱讀是平路的生活,調度了吳爾芙、銀翼殺手,以及樹木希林的語錄,拉開宇宙的尺幅,使觀看轟然矗立於前、抬頭到脖子酸了也看不到頂的生死之牆因而有了不同的衡量向度。挪用了許多宗教的詞彙面對執念,省視了許多關係如親緣、情緣、醫者、伴侶與兒女,但終究最了不起的反省是她因這伸縮自如的愛而能調換視野、位置與角色的同理能力,當我們能對世界萬物寬容,自由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我最感深刻的是她對伴侶關係的省思,親密關係裡,對方不是救贖而是映現自己的隱喻,必須看見對方,學習不要總以「我」出發、與「我」做比較,而是投身於對方遇事的情感起伏,隨時參與。關係是互相的,要適切的專注才能表達這份愛。「尋常的日子多麽珍貴。」凝視對方,聆聽對方,領悟眼前這一心意相通的間隙,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分秒。   重新檢視人我之間的關係,反而能把事物都像是芝諾悖論那般把時間無限分割,間隙給出了看見真實的存在與需求之餘地,以便能接受生命的曠缺亦是「我」的構成元件,而不再循著輕鬆的小徑向外尋求簡單快速的答案。   其實,如果不是真有體驗,對於他人而言,那些格言或警語無論再怎麼智慧都只是擦邊球。所幸閱讀的法力無邊,我們彷彿藉由平路的眼睛,跟著她的聲音向前,也許走出迷霧是奢侈的想像,然而不斷練習、不斷修行,我們終能找到安適的生命步調。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鏡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