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3的文章

美麗的時光——《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這本書有電子版,但實體書絕對值得收藏。一方面是因它的裝幀,32開尺寸的小書,易賞讀、易攜帶,而書衣攤開即成繪有書中插畫的海報,盡是美麗的細節。另一方面,手握樹木的贈禮,不妨學作者大衛・喬治・哈斯克(David George Haskell),嗅聞這本書的氣味,自然舒坦的木質調性,書頁與指尖摩挲,感官經驗的豐富多彩,顯然永遠無法以電子閱讀器取代。   氣味闖入了我們的鼻腔,不請自來直鑽入心靈,無論是充滿生命力,還是緩緩降解,潮濕或乾燥,突地就勾起記憶。作者豐富的學識,知性的語言,也因而總有一股詩意的情調。彷彿明明早已散逸的氣味,脫胎換骨成為了一組記憶密碼,埋藏在被日常所折磨的神經線路之下,即使埋得再深,那些文字是召喚它重新顯影的契機,化為亮晃晃的一汪清泉,滋潤了乾涸的心上的裂紋。十三個章節,以樹木為核心,勾勒人的生活,樹與人,二者竟是如此盤根錯節。   一段被砍倒的白蠟樹,從新鮮的氣味逐漸衰腐,再被城市的氣味給吞噬,生態的循環指向連動的世界,面對蟲害危機,一個樹種的消失,也將連帶使得生態鏈的某個環節就此鬆脫。白橡木段被大木槌劈開切好,「每一塊木頭都是一錠陽光」,燃燒的熱能與生命的記憶緊密相連。一杯琴通寧是化為氣味的全球貿易與殖民歷史,以樹木為主體的故事路徑。無論從生態、飲食、器物還是歷史,將人類與沉默的森林、木料與果實緊密相連。   樹木以氣味分子溝通,傳遞信號於樹葉之間,或是釋放來與其他的昆蟲和動物溝通,人類雖無法解讀,然而潛藏的喜好、隱隱該閃避的危險,都以無形的氣味與感官的對應,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而能不經意喚起諸多情誼與想像。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看,我們難以與其他事物分割開來,正如作者所言,樹木是林中生物賴以生存的交談中心,變成書本後也為人類做相同的事。反覆翻閱這本書,它將吸附手指毛細孔的一點汗液與油脂,忽然感到內心有點激動,為了文學與樹木之間的關係,也為了樹木所建立的種種美麗連結。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由傅淑萍提供) 

包容一切爛事的不是大海,而是比海更深的⋯⋯——《我們的藍調時光》

  《我們的藍調時光》無庸置疑是2022最值得觀賞的劇作。   真正將這部劇昇華到難以超越的高度,並非是高潮迭起的劇情、華麗炫技的特效場面、甚至連演員絲絲入扣的表演也僅只是陪襯,而是一雙能洞察世事,卻又溫柔觀照的眼睛。觀眾能藉由整齣戲細細品味生活的底蘊,看著劇中人分擔我們生活的不堪與辛酸,又能從中找到前進的可能與釋懷的力量。戲裡戲外的我們總是要與不可抗拒的爛事並行,卻能在生活綿密的羈絆中感受到足以支撐自己的意義,儘管有時微小又虛無,依舊編織了長長的、細密的一生。   劇中以短篇的形式描摹不同人物故事,各自獨立卻又息息相關。背景設定在濟州島,被海環繞的人們與本島遙遙相望,自成一種緊密的生活脈絡。消息半天就會傳遍各家,沒有隱私與秘密,令人難以喘息,卻又在這樣黏著的關係中,成為彼此生活的支持。   分集的標題直接以當集的主軸人物命名,如漢修與恩喜、英玉和定俊等,這樣的安排與全劇的基調十分吻合,「我們的藍調時光」,既是「我們的」,亦從多重人物角度切換敘事給予了「時光」複調性,而一切被「藍」的大海給包圍,「藍」如其名「藍調」,從憂鬱出發的音樂表達,奠定了故事哀傷的基調。然而,觀影過程並不「喪」,反而在略顯憂鬱的基調下,見到每個角色如何奮力演奏自己生命的樂章。   劇集鋪陳了許多交錯的故事線,有對二十年後重逢的初戀滿心期待卻是借款的騙局、背負照顧唐氏症姊姊沉重負擔隻身來島上打工的海女、家庭破碎而彼此依賴而後因懷孕被迫改變人生規劃的高中情侶、因憂鬱症失去撫養權的母親等,每一條故事線獨立出來都讓人感到窒息的心痛,卻神奇地在彼此交錯中產出能量。   我最喜歡的一個橋段是在劇集後段,春禧奶奶(島上最資深的海女,然而丈夫和三個兒子都已過世)知道了唯一的小兒子萬秀在加護病房昏迷不醒,絕望悲痛卻又不忍兒子和媳婦受苦,勸媳婦放棄治療。回到濟州島後,小孫女恩奇哭鬧不止,吵著要看爸爸說的「一百個月亮」,春禧奶奶原本萬念俱灰氣惱地說「妳爸爸都是騙人的。」但耐不過孩子的哭鬧,春禧以「大姐」的身份聯絡船長們開船,暴雨的夜晚是討海人的禁忌,然而人們還是出動了。春禧拉著恩奇的小手爬上觀景的山坡,遠方的船隻一齊點亮了燈光,映照在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光暈,恰如「一百個月亮」。小小的眼睛閃出光芒,爸爸說的是真的,可以許願了,突然,小恩奇雙手合十,哭著道:「我不要許一百個願望了,我只要許一個願望,讓爸爸好起來。」海面的...

《化學課》:化學,就是改變。

  《化學課》應該會是一本評價很兩極的小說,它幾乎挑戰了所有女性會在社會與職場遇到的不公平,也有極富張力的劇情設計,然而敘事的口吻卻是以現代的價值觀,敘述一九六〇年代左右的美國,因而難免有時顯得過分後設與政治正確。儘管如此,以「化學」貫穿仍然非常有力,綰合了劇情與意象,讀的過程會有很多樂趣。   絕頂的聰明頭腦,與堅韌的心靈,加上時不時的考驗,絕對是萬中選一的強烈主角光環,然而她——伊莉莎白・佐特,是一位女性,那些考驗都現實得可怕。不公不義環伺她的生活,讀博士的時候差點被性侵,卻只能不名譽退學;沒有學位資格,便只能拿哈斯汀研究院非常低階的薪水,甚至哈斯汀研究院的負責人多納堤博士還擅自挪用屬於佐特的經費、竊取佐特的研究成果。她的生活受權勢傾軋,反映性別的玻璃天花板的限制無處不在,她因為懷孕而權益受損,未婚生子大大減少了她能擁有的職涯選擇。社會的文化、政治與宗教的迷思與局限,都是她日常的網羅。   女性之間,也受到自身所處環境與時代條件的限制,不乏互相扯後腿或爭風吃醋,像是研究院的秘書芙萊斯克,然而也有女性儘管有其信仰,如鄰居海芮・斯隆,終究能從真正認識他人的角度來親近對方,建立可貴的鏈結。要打破重複的日常,靠的便是質疑何謂「正常」的勇氣,才能不再裹足不前、不再認同輕率的批評。若是找得到勇氣,擁有心臟外科醫生夢想的家庭主婦,也能成功申請醫學院預科的課程;小秘書也永遠都可以申請就讀夜校,讓自己有更多可能;甚至芙萊斯克的轉變,也成為推進劇情最大的動力之一。這些真的相當戲劇性的段落,難免有矯枉過正、或過分樂觀的印象,然而若要撐過鋪天蓋地的無情結構所羅織的重重阻礙而造成的各種現實扭曲力場,多少也要有一點獲得無敵星星的機會才能平衡吧。這也是我特別喜歡「六點半」這隻認識九百八十一個字的狗的原因,牠忠誠又天真,卻也有致命的弱點,牠的存在是一個模糊的提醒,現實絕難出現類似的奇幻與好運,要求平權的路是荊棘之路,是許許多多的人們以血淚與生命交換,才得以餽贈後世的禮物。   烹飪是化學,伊莉莎白・佐特的《一八〇〇開飯》因而是一門化學課。化學,就是改變。不安現狀或許有時令人感到奇怪,對自身、對他人帶來壓力,然而長大成人必須要面對的總是不少,即使某些事情還不能讓人接受,若能挑戰作出改變,眾志終有一天能夠成城。推薦《化學課》有聲書(朗讀者為林涵柔),此外,《化學課》影集即將於2023年10月13日...

長長的虛無——《西線無戰事》

  電影《西線無戰事》取材自雷馬克的同名小說(1928),背景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 1918)德國西線與法軍對峙的戰場。敘事結構清晰完整,前後呼應處極多,顯現導演鋪排的細心,亦見戰爭難以逃脫的悲苦循環。   故事開端是軍服的生產線,然而衣料的來源並非工廠,而是戰場:堆積成山的屍體等待焚燒,旁邊是一大落剛脫下來的軍大衣和軍靴,一車一車浸血的「物資」被送回後方,女工們一字排開,有條不紊地沸水消毒、晾曬、縫補,畫面一轉來到新兵報到隊伍,整齊疊好的軍大衣又交到下一位興奮的新兵手上——又開始了。而鏡頭最後轉到地面:被撕下(死亡/不存在/被取消)的姓名標籤,結局已定。   劇情主線圍繞在17歲的保羅身上,熱血愛國的他受到學校老師的演講激勵,偽造父母簽名和一群好友志氣昂揚一同上了戰場。震撼教育隨即到來,保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轟炸之後搜集「狗牌」,一個個血肉之軀被簡化回一個姓名和一串數字,保羅摘下好友路德維希的「狗牌」,戰爭的面貌於此展開。   一年多後,保羅早已習慣在壕溝的攻防戰來回廝殺,整場戰事的戰線幾乎就在這數百公尺前後來回,並無顯著變化,卻已有三百萬人葬身此處,戰爭的意義恰如此西線戰場:漫長、虛無,徒留傷痛。此時終於有人要停止無意義的殺戮,幾經波折下雙方簽訂將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停戰,一切看似有了轉機與盼頭。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渴望和平,前線的將軍一心想恢復當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打敗法國的榮光,一介士兵的性命與期望對他無足輕重,11日上午10點45分,士兵最後一次接到向前攻擊的命令,暴動與反抗者直接就地格殺,面對橫豎都是虛無的死,保羅再一次向前線奔去。十五分鐘的戰場好像一輩子這麼長,穿越槍林彈雨,跳進壕溝,槍枝與刺刀已被打飛,剩下紮紮實實的肉搏,頭被按在泥濘裡命懸一線,奮力反擊後是掩體中的緊張與對峙,最後一刻,背後的士兵將刺刀刺穿保羅的心臟,十一點,戰爭停止了。敵軍靜靜地看著流著血的保羅,近乎永恆的凝視——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了什麼。   最後鏡頭帶向曾被保羅救過的新兵,手上一袋沉甸甸的「狗牌」,新兵的震撼教育是戰場的日常,而當新兵走向坐立不動的保羅,一切似乎靜止,展示了毫無慈悲、重複虛無的世界。   我們是否從中得到教訓?似乎沒有。如今「1111」的意義只剩下資本主義對慾望的瘋狂刺激,「無戰事」的描寫在緊繃的國際局勢中更顯諷刺。此時能有《西線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