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重生的可能——《風之谷》

  末日後的新世界被菌絲覆蓋,成為「腐海」,腐海的瘴氣會侵蝕肺部,只有巨型昆蟲生存於此。人類守著未被腐海侵蝕的土地努力活下去,而「風之谷」就是受到海風眷顧,未被腐海吞噬的一方淨土。   我們看著風之谷的公主——主角娜烏西卡乘著滑翔翼飛行,戴著面罩在腐海探險,完全不覺得這是一個恐怖的末日處境,反而對這片孢子覆蓋的大地充滿好奇,跟著娜烏西卡一起觀察,看著高聳入雲的菌類、奇形怪狀的植物、或發現巨大王蟲蛻下來的殼,透過主角的眼光認識這個世界。娜烏西卡歡天喜地地帶著部分蟲殼回家,我們看到一片安詳平和的土地,人民藉由風力推動生活的日常,自給自足。   然而並非所有人類都能與自然和平共處,多魯美奇亞王國和培吉特市都蠢蠢欲動,想動用巨神兵燒光王蟲、腐海、和大地,在一陣打鬥混亂中,娜烏西卡和培吉特市的王子阿斯貝魯掉入腐海底層的流沙之中,原以為在劫難逃,不想腐海底下有最純淨的水源和空氣。最大的諷刺:原來那個不戴面罩五分鐘肺部就會被腐壞的死亡森林,才是整片土地的淨化器——淨化早已被人類污染到不堪一擊的世界。   腐海的真相並不能阻止這場戰役,劇中最令人心碎的是培吉特人抓住一隻弱小的王蟲寶寶為誘餌,要將大批的王蟲引來風之谷,小小的王蟲被高高吊起,千瘡百孔的身體滲出藍色液體,令人心驚,不忍直視。人類的自私和殘酷從未改變,遠方成千上萬的王蟲因憤怒殺紅了眼不停狂奔而來,儘管娜烏西卡救下小王蟲也無濟於事,憤怒使人蒙蔽,大地亦然,王蟲依舊不停奔馳。娜烏西卡站在小王蟲前面毫不退縮,化為王蟲大軍下的亡魂,神奇的是,小王蟲的心聲似乎受到感應,牠輕輕地伸出黃色的觸角伸向娜烏西卡,其他的王蟲也感應到了這神祕的時刻,紛紛伸出自己的黃色觸角,娜烏西卡被輕輕托起,身上的傷口漸漸癒合,一片金黃之中,生命重新流動。   看似不思議的魔幻時刻,卻是希望的可能——理解,娜烏西卡用盡生命在做的事,終於得到了反饋。原來古老的傳說是真的,「藍衣人將降臨在金色的草原,並引導人們且帶來希望」,然而我們不是靜靜地等待聖人降臨英雄現身拯救世界,而是自己向前一步,給世界新的可能,這是娜烏西卡用生命得來的演示。   《風之谷》是1984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距今40年的時光卻不覺隔閡,現時甚至更逼近電影中的末日世界。風是自然的恩賜,娜烏西卡乘風遨遊時總讓我感到無比的自由與嚮往,然而這份自由有更大的底蘊為支持,是她跟萬物的連結性,真心想理解所有的...

雪莉・傑克森《鬼入侵》:一封來自鬼屋的邀請函

  雪莉・傑克森的《鬼入侵》,自一九五九年出版以來曾被改編幾次,其中麥可・弗拉納根導演所編寫與執導的Netflix同名影集備受讚譽。電視劇的原班人馬另有《鬼莊園》影集(同樣改編自小說,一八九八年亨利・詹姆士的《碧廬冤孽》,或譯作《豪門幽魂》)。這兩部影集各保留了原作某些部分,卻也均有大幅創作,而《鬼莊園》雖被視為《鬼入侵》續集,影集之間劇情則實無聯繫。因此,儘管將各部影集與小說都視為精彩而獨立的作品。   不過,不管是《鬼入侵》還是《鬼莊園》,核心都是「鬼屋」,而兩本原著小說,成功運用使真實與想像的邊界曖昧不明的手法連結鬼屋和感受的騷動。《碧廬冤孽》是心理分析小說先驅,人物的獨白與對話推進心理狀態與旋緊劇情的張力,自是不在話下,但我認為,若想要具體感受長久佇立於失落的某處、障蔽於記憶之外的陰森大宅,感受它甚至能超越時間的存在,回到雪莉・傑克森的《鬼入侵》或許會是最好的開端。   小說主要的角色有四位,約翰・蒙塔古博士、愛麗諾・凡斯、席爾朵拉與路克・桑德森。約翰・蒙塔古博士亟欲證明關於靈異現象的分析,因此承租了沉默而有不祥歷史的希爾山莊,而愛麗諾・凡斯與席爾朵拉回應他徵求助手的要求而來,她們或有奇特的遭遇,或有近乎通靈的敏感天賦而成為了助手,至於路克・桑德森則是該府第的繼承人。有趣的是,博士主張研究的科學意義,「讓我們練習小心使用自己的語言。鬼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他的再三重申卻更像是以不幸的死亡事件與謠言施予鬧鬼的心理暗示。   山莊裡,連時間都像是封閉的迴路。服務此地的達德利夫妻,夜晚絕不留下,而達德利太太除了不斷強調供餐與收拾的準確時間,從來不肯正面回覆問題,對話戛然而止,只留下彆扭的玩笑也無法驅散的不安。四個角色住在不同顏色主題的房間,每每在他們轉身或稍微放心之際,蟄伏的黑暗隨即從樓梯後方,或同心圓似的無窗房間向他們湧動,不僅是顏色,黑暗也把所有的聲音全都吞噬。外界聽不見山莊裡的聲音,重重簾幕、石牆與樹叢,壓抑了夜晚的聲響與震動,究竟是現實的感知還是想像的產物,無有外人能加以驗證,   科學實驗的名目是四人留在此地的理由,也好像擁有隨時離開的自由,助手們,包括繼承人,都被博士要求要寫筆記,紀錄山莊所發生的事。除此之外,角色之間有許多對話交鋒,常以話語編織身世。重述落實了認知,想像被賦予了實體,言詞一來一往之間,愛麗諾更常陷入幻想。愛麗諾的母親剛剛過世,父親...

無法抗拒的「他」或只是無法抗拒的想像?

  《無法抗拒的他》改編自同名漫畫,也或許因為如此,整部戲好似套上一層朦朧的濾鏡。劇情的開展十分流暢,不到十分鐘我們就隨著不停切換的畫面和女主角合而為一,透過她的眼睛感受世界,奠定後續一切「無法抗拒」的原因。   第一個畫面在大雪紛飛的街道上開啟,女主角頂著精緻妝容、一身潔白套裝,手上捧著一束鮮花準備前往男友的作品展,心中想著「有時會覺得眼前的現實不切實際」,過份美麗的畫面恰與心境呼應,也預示著即將來臨的「實際」。展場中央是一群圍觀的男性,飛入耳語的評價是「好情色啊」,一絲懷疑掠過,人群的移動漸漸開展視角,眼前是一件雕刻作品:一雙美麗的腿,向上是彎曲的身體和雙腿構成直角,好似輕趴在桌面上,頭髮微微散亂,露出部分的側臉,美麗也引人遐想。女主角瞬間僵直,視線向下,作品介紹牌放置在微微踮起的腳尖旁,寫道:「任誰都會認同,戀人最美的瞬間,那令人暈眩的背影。」最後斗大的兩個字「娜比」,與此同時後方傳來男友的叫喚聲——在這近乎當眾凌辱的場景,赤裸地揭示了女主角的姓名。   畫面快速閃現從前甜蜜的片段,男友在畫室說「愛情是什麼呢?是對於難以理解又陌生的事情,不斷賦予它意義。」朦朧的敘述在娜比心裡有了藝術的價值,後續的每次約會,在餐廳、在家裡、在床上,總能聽到男友執著賦予每件事意義和那「無止境的譬喻」。然而,蒙眛的少女總能找到更多的理由說服自己,甚至在看到展場赤裸的作品後,也動搖於男友所謂的「不能光看表面」,催眠自己「特別」、「重視」、「繆思女神」、「藝術」,但到底哪裡是底線?   一切的擺盪在見識到確切的出軌畫面後戛然而止,娜比當下領悟「愛情被人們踐踏後便會虛無縹緲的消失,什麼也不是」,然而事實並不盡然如此。一段失敗的關係並不一定會全然摧毀當事人解讀世界的方式,男主角的出現很快的又將娜比推進新的漩窩,於此,故事才真正開展,我們將一起迎接那個無法抗拒的「他」。   這部戲沒有韓劇慣用的快節奏或豐富的故事線,甚至被網友譏諷只能靠思春和顏值撐場,然而思春並不丟人,少女情懷總是詩的力量,甚至連杜麗娘都能夠死而復生。這是一場欲擒故縱的愛情遊戲也好,口是心非卻飛蛾撲火的迷戀也罷,發生在娜比腦海裡的事情才是最真切的,畢竟我愛你,真的可以不關你的事。   「無法抗拒」的愛情或許根本「不必抗拒」,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些細碎的、幽微的變動,真實存在的情感,只要有那麼一刻,也就足夠了。 (本文同步...

中山七里《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我與你的責任

  殘暴犯行使我們義憤填膺,犯罪者必然是窮凶惡極之人,然而在闔上推理小說的結局之時,總會有點悵然若失,即使確實揪出了真兇、達到解謎的目標,也無法真正滿足。   中山七里《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的故事舞台在宮城縣仙台市,環繞著福祉保健事務所。福祉保健事務所是日本掌管衛生福利的部門,也就是提供弱勢保護傘的單位。需要生活協助的年長者、無法工作的人,在每個地方都存在,但受到地震重創、逐漸重建市街的仙台卻正面對棘手問題。   復興工程提供的工作機會吸引了宮城縣其他的都市窮困的人到首都仙台,移居浪潮使得生活保護補助金預算吃緊。生活保護補助金是福祉保健事務所的業務,支持的法源來自憲法,目標是「保障國民最起碼的生活與自立的制度」,算是最後的手段。制度的理想是透過完善的審查,金援置身絕境之人,期望協助國民最終能回歸社會。   跟著全知作者,我們走進被害者的日常,先見到了「好人之死」。我們一方面因兇手將人捆縛、活活餓死的手段而駭然,另一方面也為好人遭受怨恨而悵然。只是,當隱藏於脈絡的傷痕漸漸顯露,見到天秤傾斜的我們,會因好人背後的可恨之處而感到動搖嗎?   跟著刑警調查調查,我們得知福祉保健事務所發放補助金的第一線人員,見過了許多「惡人」,總有詐領、盜領等不當之情事,因此補助的審查嚴格,事務所窗口的職員與請領民眾之間關係緊繃。然而,申請的表單足足有六張,各項資產的申報與證明,複雜的程度卻也可能讓真正需要補助的人裹足不前或難以請領。   跟著章節步步逼近,「君子」、「窮人」與「家人」的死亡與揭露,我們逐漸發現制度缺陷與人謀不臧,將使得「保護」成為一件難以真正落實的事,甚至還可能變成一種輾壓,將得不到保護的人如同草芥一般拋出社會,也讓一些仇恨在痛苦與懊悔的土壤裡悄悄生長,所謂的「好人」或「惡人」,終究無法黑白分劃。   但,不要誤會了,帶給他人的身心痛苦、疼痛或苦難都是罪惡,必然要付出代價。推理小說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總有點像是試圖拉出《神隱少女》裡河神身上的「刺」,從腳踏車把手開始,將一整票卡在河神身上的廢物垃圾嘩啦啦扯出,很是過癮,但在那之後好像不得不直接面對汙穢不堪的汙染物。能徹底洗刷恢復澡堂潔淨還是幸福的,但在不健全的制度、家庭或關係裡受到汙染的狀態,要怎麼樣才能祓除不潔?   也許我們可以想想,當人們因為身處於制度之中,很容易在工作的層面上讓其他的齒輪分攤了「做決定」的責任,在毫無...

對惡的扁平想像——《惡女》

  《惡女》由雙女主邵雨薇和林美秀相互角力延展劇情,海報上的標語是「聰明女生,上位守則」,電影確實展現了某種女性的「聰明」與「上位」成功,但對於「惡」的想像與思辨,顯得過於單一,劇本的扁平削弱了角色的立體度,是整部作品最可惜之處。   黃立美(邵雨薇飾)是一名外型姣好的新聞記者與主播,外人看來一切順風順水,事業愛情兩得意,真實卻是暗潮洶湧。立美和未婚夫林大為(曾少宗飾)的關係有許多隱忍的隔閡,如凌亂的屋子、親密關係不協調、父親時常隨意進出二人的房子干涉隱私等。而最讓立美衝擊的是,父親身邊突然出現的何秀蘭(林美秀飾),來路不明、形跡可疑,而且一出現就表示要和父親結婚,而後又被發現與三起命案有關,想當然爾,立美竭盡全力阻止父親成為下一起命案的受害者,和何秀蘭明裡暗裡的交鋒,拉開戲劇的張力。   電影中何秀蘭的原型為日本真實「木嶋佳苗連續騙婚殺人詐財事件」,多名非自然死亡的男子都在生前匯出大量現金給女方,引起了警方的懷疑。然而這樣一位遊走在多名男性之間、長袖善舞的女性,卻不是刻板印象中精緻、纖瘦的美女形象,反而少施脂粉、身材圓潤,於此「具吸引力」的女性形象鬆動,更引起眾人的好奇心。   雖然有聳動的社會事件為原型,演員也都在每個鏡頭用力演出,但觀影過程卻有種深深的疏離感,難以共情。最大的敗筆是人物的扁平化,一切都只是工具型角色,未婚夫、父親、檢察官、總統幕僚、辦案員警等,都只是為了服務黃立美的自我實現(證明何秀蘭是個邪惡殺人魔),看似凸顯女主角藉由自己的外在條件和交際手腕,在不同人身上獲取情報以達到目的,控訴媒體辦案的亂象。然而不夠嚴謹的設計(如檢察官存有重要證據卻留在家裡的電腦、偽造遺書等)卻讓立美的「惡」變成一場扮家家酒,不僅不可怕,反倒成就更高層級的政治操弄,變成其他「惡男」的棋子。而自始至終最神秘、令人好奇的何秀蘭,並沒有更多內心的剖析與說故事的話語權,理應更迷人的角色,隔了一層。   除了簡單演繹女性算計的過程,《惡女》並沒有以「惡」震撼觀眾,也許是擔心觀眾的接受程度,也或是一開始就沒有編排完整。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見到演員表演「惡」的能力,卻不見劇情對「惡」的完整勾勒,與其費心佈局與解謎,回歸到人性細節的思索,也許是更好的解方。 (本文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Catchplay)

《人類補完計畫》——書寫新人類列傳

  考德懷納・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是Paul Myron Anthony Linebarger(林白樂)的筆名。他的生命背景十分獨特,生於一九一三年,是東亞學者、美國陸軍軍官、心理戰專家,參與許多軍隊事務,也有被視為經典的心理戰相關專著。根據科幻雜誌《銀河》(Galaxy)的悼念文,指他還是孫中山的教子。但當然,這些身分雖然因工作性質的務實程度或與歷史名人相關聯的傳奇而值得一提(甚至還有他是中央情報局特工的說法),然而對我來說,讓上述事項被賦予意義的是一個更重大的秘密,也是讓一個人的名字終能跨越客觀時間而繼續流傳的最終動力:直至他去世之後才廣為人知的身分——科幻作家。   《人類補完計畫》這本厚厚的短篇小說集,共有22個篇章。各個故事之間的人物偶有重複,非編年紀事,基本有一致的宇宙觀設定,閱讀者能藉由史詩、歌謠、熟悉的傳說與街頭巷尾的謠言諸多消息拼湊而得。就時間的尺幅而言,原始的地球因古老的戰爭曾被摧毀,故事發生在距今的千年至萬年之後;空間的設計則是從光子帆太空船的巨幅物質進展到介面重塑的心靈導航與掃描,因科技的跳躍進步使移居銀河其他星球得以可能。人類補完機構便是背後主宰人類世界重建的權力機構,短篇小說猶如斷簡殘編,藉由窺看代表性的事件,逐步破譯機構的制度、作用與影響力。   有幾篇不太好讀,硬派的科技場景細節與超載的感官描述綰合為奇異的閱讀體驗。彷彿是服用了因太強大而被禁止於任何藥劑書上述及的「超強效康達明」針劑(〈名為楔尤之星〉),從腦內深處沛然湧出讓人迷糊的愉悅感,或就是〈醉船〉主人翁亞特・藍博的不可思議航行所鑿刻的親述:「我走過星星的群島,錯亂而譫妄的天空為漫遊者開啟。」體驗不盡的物質宇宙不斷膨脹,然而考德懷納打造的介面重塑的航行方式竟是開路艦長的神經突觸,以腦來領船,穿梭寧靜而充滿危險的外在世界像是探索黑暗而古老大腦的秘密,人類的心靈力量就足以橫越陰影,在短短幾毫秒即能精確又複雜的橫跨時空,向外探索實是向內探求,多麼美妙啊,這太空與心靈的寓言。   儘管是半世紀以前的小說,如今讀來卻充滿熟悉感。影集《愛x死x機器人》裡會說話的貓所暗示的科幻世界所表現的對貓的情懷,小說《摺紙動物園》裡〈物哀〉的太空帆船的架構,又如電影《星際過客》的封閉而漫長航行,追問人類的愛情與渴望。凡此種種都能回過頭來在《人類補完計畫》裡找到相似的痕跡。說故事的人充...

全部的世界——看《不存在的房間》

  《Room》,台灣翻譯為「不存在的房間」,看似對立的翻譯卻同時並存,究竟這個房間是否「存在」過?   故事即從一個不足五坪的小房間開展,我們經由五歲傑克的視角一起理解這個世界:房間——他的全世界。母親喬伊替他建構了世界的另一種樣貌,脫離現實,卻是讓孩子開心成長的全力以赴,生活一如往常的平靜,直到老尼克到來的夜晚,傑克打破約定好奇地跑出衣櫃查看,喬伊為保護傑克攻擊老尼克打破了這樣的平衡。這是傑克第一次打破原本的空間,也順勢推進喬伊重獲自由的渴望。   逃脫的過程不盡順利,世界突然無限增長,充沛的陽光讓傑克頭暈目眩,一時難以消化,所幸他還是謹記媽媽的口令大聲呼救,才得到路人的幫助。最令我動容的是女警的探問,一句一句地等待回應,每個片段都真誠以對,前方駕駛座的男警只想趕快結案,聲聲催促,女警沉住氣,終於勾勒出「天窗」、「第三次停車」等關鍵詞彙,突如其來的驚嚇讓傑克遺漏了所有能解釋情況的字句,令人絕望的時刻,有人願意聆聽,願意相信,願意順勢開展思考,於是一切有了可能。   七年的空白難以銜接,「房間」的影子和痛苦如影隨形,原以為是逃出生天的溫馨團圓,更多的是現實生活的斷裂和母職的考驗,醫生:「幸好你在他還有可塑性時出來」、電視台主持人:「妳為什麼沒有考慮把他送走,讓他可能有正常的生活?」假設性的選擇題總是容易,但當我們賴以生存的信念遭受質疑,崩塌的力量總讓人猝不及防。生活再度碎裂,所幸珍愛的人還在身旁,男孩的長髮化成參孫的力量,無力再撐起天空的母親被輕輕接起,最溫柔的愛。   故事的最後他們走回那個房間,男孩輕輕問道:「房間變小了嗎?」喬伊沒有回答,房間還是房間,但我們的心已經變大了,傑克說:「我知道了,不把門關上,就不是房間了。」「要把門關上嗎?」「不用。」男孩輕輕撫摸房裡的傢俱,衣櫥、洗手台、牆壁⋯⋯再見。   告別之後,我們真的走出來了,打開門,一切都變得很大很大,全部的世界。 (文章同步刊登於 桃園電子報副刊 ) (圖片來源:Google Play電影)

「吃這麼多苦,為的全是販賣嗎?」——喬治・桑德斯《勸誘之邦》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應也可視為首尾相連的完整故事。《勸誘之邦》分為四個部分,每一個章節都從虛構作家的虛構作品《新國家任務集》摘錄作為章節引言,主張盡是透過政治與經濟的手段來劃分敵人同時打造國家。自然而然使《勸誘之邦》每一章節底下的小說各式物質的奇技淫巧,充滿對體制的諷刺性卻又活色生香。   體系總是完美無缺,不可質疑。〈我的妖嬌孫〉裡爺爺想帶小泰迪去看表演,卻因為搞不清楚觀賞表演的活動券必須滿足消費條件才可以兌換,趕著兌換再回去表演廳,然而爺爺受戰爭所致的腳上舊傷讓他沒辦法穿鞋。球鞋裡有紀錄個人偏好的載具供投放機制讀取與放送,滿街盡是強迫觀看與聆聽的商品資訊,這鞋分明是奪走人的感官與身體自由一事的形象化;忽然出現要把爺爺與泰迪導回正軌的「助民者」,則是毫無通融的體制的化身。   那麼這個世界的商品是怎麼煉成的?從商品的視角來書寫,喬治・桑德斯真的是太絕!〈歹戲人生〉裡播放各種奇怪的劇情,編寫可以隨時改變,毫無道理很好,低級趣味更是特別賣座,兼以場景會有各種形變,讓戰爭與貧窮可以與廣告一起調劑劇情節奏。於是乎唯一感到迷惘,格格不入,充滿憐憫心的角色布萊德,最終他的身體與記憶都即將融化變成遲鈍的一團膠。〈小強〉是某種商品的強迫測試,所有的受試者的記憶都是廣告場景,那些「秒格」變成了人理解外在世界的憑藉、二手的表情達意的工具。   商品的魔魅濃縮成〈勸誘之邦〉,最強而有力的形象,應是巧克力棒的包裝紙紙片一角,靠著流行神話的不斷膨脹,這塊紙片終於使其自我變成了有如上帝一般的存在。那樣的瘋狂意味著儘管廣告橋段註定相殺的北極熊與愛斯基摩父親之間有了充分理解,近乎可歌可泣的心照不宣,到頭來世界裡還是免不了有一堆腦殘企鵝跳舞。   那麼這世界終究是沒有救了嗎?所有的卑劣的日常在科技與體制相輔相成的操作之下,已成了習而不察的規律被奉行,最後一篇小說〈敦睦科〉是一個科層化的世界,所有的任務都細小破碎,小人物在難逃擺佈的宿命裡掙扎,更容易顯示卑鄙的一面,甚至為此不惜殺人。然而我們卻無法痛恨這些小人物,甚至科層結構越是緊密,凡人的質性卻在底下蜿蜒,無論好壞都閃爍光彩。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終將死亡,卻毫無反抗機會的徹底悲劇,只能靠著聯繫其他人來挽救自己在乎的事物,那是對光明的渴望。也許這是燦燦然商品廣告環伺,而逐漸變得健忘或白痴化的世界裡一根垂下的蜘蛛絲吧?看到這裡,前面的荒謬與諷刺都...